热门搜索:网页游戏 火箭球赛 热门音乐 2011世界杯 亚运会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文化新闻 >> 内容

周令飞: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鲁迅

时间:2011/10/2 16:17:28 点击:2037


  2001年,在鲁迅诞辰120周年纪念之后,家父周海婴和我们鲁迅家属成立了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,坚决地走上传承鲁迅遗产、传播鲁迅精神的道路。十年后的今天,在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的特别的日子里,我代表家父、代表鲁迅家属向出席活动的领导、专家、嘉宾、关心鲁迅及其事业的所有人,道一声谢谢!同时向大家汇报这十年来我们为鲁迅所做的工作,谈谈我们对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点粗浅想法。

 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在家父带领下,我们近十年来所做的几项工作:

  其一、维护鲁迅的合法权益。我们依照国家法律法规,打了一系列官司,由稿酬案、著作权官司,到肖像权诉讼、名人姓名权案、商标注册权案、冠名权案、网络域名抢注案,客观上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一定推动作用。

  其二、还原鲁迅的人本形象。2001年家父出版《鲁迅与我七十年》一书,从儿子角度,讲述鲁迅作为一个父亲的生活故事和精神品质;随后,陆续整理出版《鲁迅家庭大相簿》《鲁迅回忆录》原稿本、《鲁迅是谁?》《鲁迅大全集》等,还原一个具有亲和力、全面的、立体的人间鲁迅。

  其三、普及、弘扬鲁迅精神。我们开展系列传播、普及鲁迅的活动,每年举办“全国鲁迅学校校际交流会”、“鲁迅论坛”,以及有150万学生参加的“鲁迅青少年文学奖”评选活动;我们还在香港、澳门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举办“鲁迅是谁?”巡展和鲁迅文化讲座,从青少年和大众做起,传播鲁迅精神,培养创新意识。

  其四、推动鲁迅文化建设。2009年家父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《鲁迅思想系统研究》,组织近百位海内外学者专家开展“鲁迅思想系统研究”和“鲁迅社会影响调查报告”,推动鲁迅研究向更为宽广更有新意的空间拓展。

  进行上述工作,我们一直坚持“鲁迅为公”的宗旨。为秉承这一宗旨,我们做义工,将收到的一分一毫赞助全部用于传扬鲁迅事业。因为我们自己清楚,也希望全社会的人们都明白,鲁迅是属于国家的、民族的。

  下面我谈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鲁迅。我觉得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:

  一是鲁迅以其文学和思想成就,构成了一座屹立东方、映照世界的文化历史坐标。

  鲁迅在世的50余年,正是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过渡时期,中国面临的危机不止是国族的存亡,还有传统文化的更新和文明的延续。作为新文学、新文化的奠基者和实干家,他创新现代小说,开拓古典小说研究,独创杂文写作,“以笔为旗”,参与到当时的国民革命与思想革命当中。他为现代中国文化确立了“立人”的价值方向,他揭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背后的历史关联,他提倡清醒的现实主义和脚踏实地的韧的战斗,他将个人的主体性与民族解放、人类解放的前景联系起来。

  1927年,茅盾指出,鲁迅刻画的阿Q等“老中国的儿女”能够使读者看到自己的影子,从中开出反省的道路;1937年毛泽东同志《论鲁迅精神》称鲁迅为“中国的第一等圣人”。在鲁迅生前,他已被称为当时“中国文学界第一人”。1981年胡耀邦同志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,他强调鲁迅是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;1991年江泽民同志《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》讲话中,号召要进一步学习和发扬鲁迅的“爱国主义精神”、“韧的战斗精神”、“博采众长,勇于创新的精神”。在鲁迅身后,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民走向爱国、奉献、创新之路。

  作为世界级的作家,鲁迅在海外的影响同样深远。在20世纪20年代,鲁迅就有了一定的国际知名度。到上世纪80年代,其著作的翻译已达到50多个国家、70多种语言,无论东邻日韩、东南亚,还是欧美大陆各国,乃至西亚、非洲的阿拉伯世界,鲁迅作品都引起强烈的共鸣。在日本,鲁迅作品《故乡》进入日本通行的6套中学语文教材,日本中学生对鲁迅普遍保持着高度的敬意。在海外华人界,鲁迅的文学地位不可动摇。1999年6月《亚洲周刊》编辑部评选的“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”中,鲁迅的《呐喊》夺得冠军,他的第二部小说集《彷徨》也登上第12名的位置。

  鲁迅作出的独特的历史贡献,至今仍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、中国文化所曾达到的高度。它是屹立东方的文化历史坐标、一座在地壳运动中升起的高峰。

  二是鲁迅开创的精神价值,代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,是流淌不止的现代中国文化源泉。

  1940年,毛泽东同志在《新民主主义论》中指出,“鲁迅的方向,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”。这个历史性定位历70年不变。鲁迅将他自己的生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主动结合在一起,他也将同国家民族命运的变迁而变迁、随中国社会历史的前进而前进。

  记得冯雪峰先生说,鲁迅与中国文学史上壮烈不朽的屈原、陶潜、杜甫等“连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系统”。这个系统,是华夏的精神脊梁,一直在影响、塑造着中国和现代中国、中国人与现代中国人的品质。鲁迅并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凝固成某种主义或者学说,他从来不拿某种现成的“新观念”来称量中国的各种“旧传统”,他坚持在自己的文学、思想道路上进行卓绝的文化实践。具体而言:

  在个人层面,鲁迅相信,“人立而后凡事举”。他希望中国人能够生存,继而达到温饱,再而得以发展,过上健康有尊严的生活。在社会层面,鲁迅充满对底层社会的关怀,关注苦难,揭破苦难,做理性的批判,并在苦难批判中形成昂奋、坚韧的战斗传统。在国族层面,鲁迅的“拿来主义”是一种自信的面向古今和世界的开放意识,他博采众长,为我所用,主张“不必问西洋风和中国风”。

  鲁迅在《破恶声论》中说,“人各有己,不随风波,而中国亦已立”。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,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确信,那么中国也就自立而强大。这种由个人到国族的认知,在今天、将来的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当中,依旧可以当做我们的立足之本。

  鲁迅是丰富的、深刻的,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生命活力,时时为中国提供强劲的动力。今天,我们再一次举行鲁迅纪念会,再一次感受鲁迅气息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脉动,我们深信,那个长眠于地下的鲁迅是不朽的。作为一座文化雕像,他曾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塑型。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,他终日流淌,从未停歇,它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。

  鲁迅不仅属于他的家庭、家族,更属于中国,属于世界。

  鲁迅必将继续为当下和今后的中国文化发展,提供意义深远的启示。(周令飞)

作者:佚名 来源:不详
信息来自网络,如有不实联系编辑,QQ:314127396
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
发表我的评论
  • 大名:
  • 内容:
  • 关于我们 | 服务条款 | 法律声明 | 文章发布 | 在线留言 | 法律支援 | 人员认证 | 投诉建议 | 合作联盟 | 版权所有 | 本站wap手机访问
  • 安徽法制网(www.8t8a.com) ©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有害短信息举报 | 茂名美食·绿色网络工程 |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| 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基地 | 安徽通管局

  • 安徽新闻网 版 权 所 有 ,信息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,如有疑问联系编辑!QQ:501734467